top of page
  • White Facebook Icon
  • White Twitter Icon

The Standards V.S the Indicators

  • haolisticseafood
  • 2022年2月28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2022年3月1日

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不管是NGO組織、美國海關、產官學興起用國際勞工組織強迫勞動指標 來討論台灣的漁船,甚至是台灣的漁業。姑且先不論台灣漁業業者面對國際壓力的「能力」,本著「預防勝於治療」在被貼上「強迫勞動」的標籤前,漁業業者本應該自發性地透過檢視自己的管理去避免「強迫勞動」發生在自己的公司、漁船,畢竟...人權本是普世價值。


那,漁業的社會責任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近來興起各種漁業人權相關的社會責任標準?


首先,遠洋漁業真的是走到21世紀還沒有對於勞權有基本的重視,直到泰國蝦事件的展開,才稍稍受到社會的關注,然而社會的關注超越產業的改革速度,於是NGO的抨擊、美國海關的暫扣令、國際社會對於台灣遠洋漁業的負面表列....層出不窮。


所以,台灣的遠洋漁船到底發生甚麼事?

「還沒發自內心的面對」是主要原因,也是官方、供應鏈、非政府組織都推動不了的主因。 過去的蓬勃發展不代表是對的,許多漁業人安於過去的管理模式,將許多重要工作委託給服務供應商後就開始等待豐收,相關的服務供應商包括包山包海的「報關」、海外基地的「代理商」、聘僱船員的「仲介」...等,術業有專攻是沒錯,但是如果「盡責調查」、「評估淘汰」機制都沒有,就也沒資格說「這不是我的問題」。


所以常見的漁業社會責任標準,提供了漁業人檢視自己的管理、營運是否符合「國際標準」,所謂的符合國際標準,就是你幾乎要達到這些要求,你才可以些微安心。不同於ISO類的管理系統認證,人權是一種信念,是基本,就算你不想要拿到認證,你也應該要盡全力去維護。


就過去的稽核與顧問歲月裡所看到的,台灣漁業有以下問題:

(1)聘僱

1. 台灣人用雙層聘僱機制,透過台灣仲介與勞力輸出國仲介找尋船員,然而台灣的漁業業者並未確實審查各層仲介的營運合法性。

2. 陸地上的工作有所謂的稽核或是供應鏈審查、淘汰機制,但是漁業公司對於人力供應鏈上幾乎沒有有效的管理機制。

3. 船員的應聘過程中有很多開銷並未透明化,借款、安家費、辦證費等五花八門的費用常常是以口傳口,而漁業公司也未能有效的監督或是審查。

4. 船員的遴選機制很薄弱,通常是有興趣的人就推薦上船,僅受過簡單的基本安全訓練就丟出國,直到上了船才發現「這不是我要的」,而要離開就要負擔各種驚人的開銷。

(2) 薪資

1. 除了上述聘僱過程開銷的不透明,未能滿足大多數社會責任標準對於「月付」的要求,有些三個月、甚至有些進港才能領薪。

2. 人力供應鏈上用奇怪的名目來收取押金,這裡我們就不挑起戰爭,但這個仗如果不打完,「強迫勞動」不會停止。

3. 社會責任標準要求應該要有清楚的「薪資明細」發放給船員,這個在一般行業裡也是常態,不曉得為什麼到了漁業就突然沒辦法做到?


(3) 合約條款缺乏

1. 解約條款不夠完善。

btw, 漁業署公版合約甚至寫著 「甲方(雇主)得隨時終止契約,但應於____日前以口頭或書面通知他方;乙方(受雇方)若欲終止本契約,需於_____日前以口頭或書面通知,並經甲方同意並安排接續提供服務之其他仲介」 看起來不對等的合約條款。

2. 按比例原則支付遣送費


(4)漁船端的管理

1. 漁業公司普遍缺乏有效的政策、管理辦法

2. 缺乏基本職務訓練、船上安全訓練

3. 漁船上沒有完善的申訴機制

4. 沒有集會結社、集體申訴權利

5. 健康與安全管理未落實

6. 個人文件的管理仍舊掌握在資方

7. 未有有效的工時管理機制


上述都是普遍看到的現象也是常見針對社會責任稽核的結果,最麻煩的是,漁業界的經營人通常都在等漁業署或是等公會給一個解決方案或是答案,而缺乏基本能力去解決或改善已知的問題,這個在其他產業也是相對少見的現象。


如果已經受夠了負面表列的強迫勞動指標,不妨打開這些漁業界常見的漁業社會責任標準,認真研究一下,這些組織們已經提供的「方法學」,產業需要做的只是積極的面對並檢視自己的公司狀況,抑或是已經受過社會責任稽核的公司們既然已經知道了差異,馬上著手改善才是上策。還記得幾次座談會中劉黃教授指出台灣漁業的狀況已經在谷底,不會再更差了,我的看法是,如果沒有面對問題進而改善狀況,駐足不前的公司們會瓦解感覺近在眼前。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How Do Cameras Bring Chaos to Taiwan Distant Water Fishery?

鏡頭大亂鬥 在工作場域裡很常聽到有關於「CCTV」的討論,不管是科學家、社會科學家、非政府組織、貿易商、品牌、零售商…對它都有不同的想像,諸如想要拿來解決人權議題、提升科學資料蒐集,亦或是對於這個神祕的物件有下幾年覆蓋率的承諾…等略知略知所帶來的想像,而最常聽到的反對派通常...

 
 
 

Comments


© 2021 by Hao Mai.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